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异常的慢性全身性炎症疾病,30~50岁为高发人群,且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 3~4倍。主要临床表现为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疾病,患者全身大小关节会出现肿胀疼痛症状,影响其关节功能,随着病程加重,还会引发肌肉、心血管、眼部等病变。
类风湿关节炎的常见错误认知
类风湿关节炎是因为受凉或久居湿地: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系统相关,多种因素参与的疾病,其病因主要包括内分泌功能异常、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吸烟、环境因素等,在任何环境和年龄均可发病,受凉或者长期居住在潮湿地区,会有一定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
激素、西药不能吃,会上瘾且副作用大:激素类药物,主要指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强的松等,一般会小剂量短疗程使用,并且联合治本类药物共同使用,而不是单一使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而且,医生还会在使用激素时,增加预防激素副作用类药物,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
根据自身疼痛情况随意增减药物:类风湿类关节炎具有较高致残率,治疗的目的是缓解或抑制疾病病程,避免对关节造成严重损害,导致患者残疾,缓解疼痛只是治疗初期目标,并不代表已经治愈或完全控制疾病了,此时停药只会加重病程,增加致残风险,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严禁私自停药或减少药量。
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是因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毒邪等侵犯,寒湿或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气血瘀滞、痹阻关节,以致关节肿痛,病久则邪气痹阻筋脉,肝肾亏虚,最终导致关节变形。对其辨证分型可分为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两虚证和肝肾不足证6种,需要结合不同证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如寒湿痹阻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冷痛、肿胀、晨僵、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畏寒怕风、得热痛减、遇寒痛剧、舌质淡、苔薄白。此类治疗以疏风散寒,祛湿宣痹为宜,可用药寒湿痹颗粒,用开水冲服,每天 3 次,每次 3g (无糖型)或 5g (减糖型);或用药风湿骨痛胶囊,每天 2 次,每次 4 粒;或口服蠲痹汤加减,羌活、独活、海风藤、桂枝、秦艽、桑枝各 15g,川芎 6g,当归、乳香、木香各9g等。
同时,也可采用适宜中医治疗技术联合治疗,如穴位贴敷、中药熏洗、艾灸、火疗等。以穴位贴敷为例,可将寒湿透骨散用35℃~45℃的温水调和成糊状,贴敷在患处,外用包巾或弹性绷带固定,20~40 分钟后取下,其中,手指部位可贴敷 2~4 包(40g/包),膝关节 2~4 包,腕关节 1~2 包,贴敷一次后观察 3 天,患者关节疼痛症状、肿胀症状、晨僵情况等可明显改善。
西医治疗则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口服、局部肌肉注射和电致孔透皮给药,主要药物包括非甾体类药物、病情改善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一般用于早期内科治疗,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推迟关节功能丧失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例如,患者可口服甲氨蝶呤片,每周一次,每次15mg;美洛昔康片,每天一次,每次 7.5mg,饭后口服,疗程为 8 周;或者采用甲氨蝶呤片 沙利度胺用药方案,甲氨蝶呤片 10mg/周,甲氨蝶呤片25mg/天,可依据患者病情随时调整,最高剂量不超过 200mg,连续治疗 4 周,治疗效果相较于单一药物治疗,关节肿胀、晨僵、压痛等可明显改善。晚期治疗则以外科手术为主,此时患者各关节功能已严重受限,可考虑采用手术治疗,包括关节成形术、激光针刀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滑膜切除及关节周围软组织松解术等,以改善患者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