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祥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冠状动脉血管的任何一处由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的≥50%的管腔狭窄,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冠心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典型症状为胸痛、胸闷,多活动后加重。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最简便、常用的方法。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可以评估是否存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肌损伤标志物是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肌钙蛋白检测心肌损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被认为是首选的诊断生物标记物。
常用于冠心病的影像检查方法包括超声、冠状动脉造影、CT、MRI和核素显像。超声具有无创、操作简单、费用低等优势,可以对心脏形态、结构以及左心室功能进行检查,对显示心肌梗死后合并的室壁瘤、心腔内血检心脏破裂和乳头肌功能等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是目前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经胸超声检查不能对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评估,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冠状动脉内的管壁形态及狭窄程度,但属于有创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评估预后,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费用较高,在经无创检查后需确定是否行血运重建时可行此检查。冠状动脉CTA是无创影像学技术中能够对冠状动脉硬化斑块进行显示的最常用手段,但是,其并不能将纤维组织和脂质、血栓或出血等组织明确地进行分辨,仅能根据CT值,将斑块划分为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适用于:1.不典型胸痛症状的患者,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或核素心肌灌注等辅助检查不能确诊者;2.低风险冠心病患者的诊断;3.可疑冠心病,但不能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者;4.无症状高危冠心病患者的筛查;5.已知冠心病或介入及手术治疗后的随访。
MRI可通过对心脏大血管的形态、室壁运动、心肌灌注等做出准确影像学分析,是冠心病的一种无创性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但灵敏度相对较差。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Coronar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I)可抑制血管周围组织和管腔内血流信号,只显示管壁情况,相较于用有创的方法检测血流储备分数MRI可无创性地获得冠状动脉管壁的厚度及截面积,但由于该检查对扫描设备和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另外,不使用对比剂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可作为冠状动脉疾病的筛查手段。
心肌灌注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肌微循环的血流量,心肌灌注尤其是负荷心肌灌注检查作为一种评价心肌微循环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冠心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价。基于心肌灌注的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核素心肌灌注成像、CT心肌灌注成像、MR心肌灌注成像和心脏声学造影。其中核素心肌灌注成像应用最为广泛,可通过注射99mTc-MIBI进行SPECT显像获得。MR心肌灌注成像由于无害,灵敏度和特异性高,或为检查心肌病变的新宠。
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是鉴别存活心肌或坏死心肌的“金标准”。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是局部心肌细胞缺血但存活的有力证据,反之灌注-代谢匹配是心肌坏死的标准。